——《周易》
《周易》中有言: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;積惡之家,必有余殃。 意思是說,積累善德的家族(人),后世一定有享不盡的福;如果不積累善德(積惡),那么后世必定遭殃。這句話就是宣揚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關系。
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兩個祖上厚德,善行惠及后代的故事:中國近代的長沙安沙鎮(zhèn)有一個叫堂坡的地方,有一位義商叫朱雨田,根據(jù)長沙市志的記載,他為人樂善好施,在長沙設保節(jié)堂、育嬰堂、施藥堂、麻痘局、置義山、辦義學、并疏浚新河、賑濟災民。方志中評價,他是“長沙近代慈善事業(yè)的開創(chuàng)者”。在堂坡,朱家扶危濟困的善行,到今天仍贏得鄉(xiāng)親的贊譽。六十七歲的村民王玉龍告訴來采訪的記者,那時每月逢三逢八,朱家就開倉濟貧,而村里如果有孤寡老人死了,都由朱家提供棺材,以及兩擔石灰用于埋葬。這位朱雨田就是后來創(chuàng)造過中國的經(jīng)濟奇跡,清正廉明的原國務院總理朱熔基的曾伯祖父。清朝晚期,海南文昌縣有一位非常有德的長者韓鴻翼,是崇尚儒家觀念的商人。因為過于熱心慈善,經(jīng)常賑濟當?shù)氐母F苦人,以至于漸漸地把家財耗盡了,他也被當?shù)氐娜俗鸱Q為“先生”。韓鴻翼老先生步入晚年時,韓家景況已經(jīng)不好,漸趨窮困潦倒。韓鴻翼老先生有一位兒子名叫韓教準,小時候被過繼給無子女的舅父,改姓宋,韓教準即改名宋耀如。宋耀如后來成為一名牧師,經(jīng)商變得十分富有,是
對于我們每個人,抉擇怎樣的人生觀,追求怎樣的人生,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。自古以來,為人父母的,都自然要為子孫著想,但是到底如何為后代著想,自己到底該如何做人之父輩祖輩,到底該給子孫后代留下些什么?古人有句話叫做:“積金遺于子孫,子孫未必能守;積書遺于子孫,子孫未必能讀;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,此萬世傳家之寶訓也。”